台州城市网
标题:
麦油脂里的岁月与乡愁
[打印本页]
作者:
一粒豌豆
时间:
9 小时前
标题:
麦油脂里的岁月与乡愁
向他人推荐我的家乡临海时,但凡提到吃的,一定离不开“糯唧唧的天堂”。乌饭麻糍的软糯,蛋清羊尾的甜美,无一不在诉说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只能说我真的生对地方了,对于爱吃甜食的我,在这里可以大饱口福。但如果一定要选一样,还是那一年四次的麦油脂最合适不过,它承载着府城的记忆,蕴含着文化的和合。它其实还有许多名字,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黄岩叫食饼筒,三门叫麦焦,天台叫饺饼筒,玉环叫熺饼。
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四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家都要做麦油脂,缺了哪一次都不行。桌上十二盆菜满满当当,红、绿、黄、白,好看又好吃。点上香和蜡烛,倒上酒,摆好筷子,请祖宗先吃,寄托着每家每户美好的愿望。
做好的麦油脂,隔了一段时间还是非常好吃的,我一次能吃两个。放在磨盘上煎,刷上一层金黄的“外衣”,趁热咬上一口,全是馅料,胡萝卜丝、鸡蛋丝、蒜薹、肉丝等,都是我爱吃的,用临海方言“迷到”形容再恰当不过。因为每个亲戚家都要做,大伯、二伯、阿姨、阿舅,亲戚越多,吃得越多。但每家做的口味不同,去每一家品尝,似乎自己就是一位美食鉴赏家,好吃与否都在这一口里了。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它那层薄如纸的饼皮,由麦粉加水充分搅拌,加入鸡蛋清和适当的食用油制成,柔软透明又富有弹性。“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里的丰富同样离不开外在的华美,饼皮一卷,是团圆,也是和合,每道食材都有属于它们各自的个性,靠这一张皮实现了朴素无华的交融,似乎从最平淡的人间烟火气中也能窥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关于麦油脂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是戚继光抗倭时期,每家每户都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准备犒劳抗倭大军,可是这么多的美味佳肴要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于是聪慧的渔家妇女就用面粉做了饼皮,并把菜包了进去,送去军营给战士们,此后逐渐演变成了麦油脂。另一说是天台山的济公和尚在除夕之夜,将家中剩余的菜肴卷入饺皮,送给贫穷的玩伴,这种做法后来被其他人效仿。但无论哪一种,都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书写着我们台州的历史过往。
世间万般滋味,每一种都有属于它的美。麦油脂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的馈赠和它的韧性与包容,更在于它承载着台州府城千年的记忆与回响,是我们临海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味道。
来源:望潮客户端
欢迎光临 台州城市网 (http://www.tzcs0576.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