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城市网

标题: 走上皤滩古街,去触碰唐宋的石子、明清的匾额 [打印本页]

作者: 台州台州    时间: 2018-12-12 16:59
标题: 走上皤滩古街,去触碰唐宋的石子、明清的匾额
(, 下载次数: 80)
  仙居,有一古村
  它是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
  没有丽江的商业化,没有西塘的喧嚣
  老人,老街,老房子,冷冷清清,却也安安静静
  它就是皤滩古镇
   (, 下载次数: 81)

  皤滩古镇距县城西约25千米。早在公元998年,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
  皤滩古镇源起唐宋,盛于明清,是一个商贸老街。沿着一条小巷穿进古镇,唐、宋、元、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气势宏伟、布局精美的民宅古居,呈现在你眼前。
   (, 下载次数: 83)

  至今古镇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蜿蜒曲折,街两旁的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
   (, 下载次数: 78)

  鼎盛的清朝中期,皤滩古镇颇具规模,主街道呈“龙”形,鹅卵石铺嵌,弯曲有致,长达2公里,街面石板柜台比比皆是:除“水埠头”外,镇内还分布着“埠头”五处:武义埠、东阳埠、缙云埠、永康埠和公埠。
   (, 下载次数: 79) (, 下载次数: 78) (, 下载次数: 85)

  在古镇中,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无不渗透着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
   (, 下载次数: 77)

  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化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但主体建筑与结构却保持完好。
(, 下载次数: 90)
  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已迁居出去了,打工的打工,外嫁的外嫁,古镇就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凝固了时光,住着少数的老人和小孩。
   (, 下载次数: 78)
(, 下载次数: 76)

  有人说,“在皤滩古街上走,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匾额。”皤滩古镇上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机缘,大多被保存下来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样本。
   (, 下载次数: 72)

  走在古镇上,青色卵石铺就的老街在阳光下偶尔会折射出淡淡的粉色,有人说,那是几百年的老盐洒落形成的。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泛着油渍的门板,闪着亮光的石凳,长着青苔的街沿,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 下载次数: 83)

  皤滩古镇还有一项非常著名的手工艺活——针刺无骨花灯。
  针刺无骨花灯:
  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璨灿明珠,宛若穿透时间的一盏光,信步于唐代,延续着历史。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经13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融绘画、刺绣、建筑等艺术于一炉,单灯风姿绰约,组灯气势恢弘。
   (, 下载次数: 79) (, 下载次数: 84)

  一盏盏绵延千年的无骨花灯跳动着眼帘,璀璨的灯光透过绵薄的灯体,晶莹剔透得犹如夜行的荧火,飞扑隐现。这一抹温暖交叠着古街、廊檐、夜色,相映成趣。一瞬间仿佛岁月迷离,时光遁影,那些繁华翩跹而至。
  本文综合自仙居发布
  寻找台州网红乡村
  指导单位: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台州市委网信办、台州市网络文化协会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委宣传部(网信办)
  承办单位:台州城市网
  特别支持: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台州银行、碧桂园浙东区域
  扫描二维码
  跟着我们逛一逛这个古朴的小村庄

  ▼
(, 下载次数: 76)






欢迎光临 台州城市网 (http://www.tzcs0576.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