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富是地道的椒江人,没成为水手,却一辈子围着船转。
少年时,他总爱往江边跑,风一吹,心里就多出点对船的想象。如今退休多年,他把所有时间交给刻刀和木料,在一艘艘船模里打磨自己的生命节奏。
那艘“船” 他很小的时候就看见了
陈舜富1956年出生,家住葭沚,孩童时常见江上船只来来往往。7岁前的记忆是他和小伙伴在沙滩上奔跑、涉水、放纸鸢的自由与快乐。“小时候我老往海边跑,什么都不做,就坐在海边看船,还有过当航海员的想法。”陈舜富回忆道。
14岁那年,他开始跟着木工师傅学手艺。“父母希望我学个技术谋生,我选择了木匠,学了一年就可以独立做活。17岁时开始带徒弟。”陈舜富在木工上非常有天赋。
有木工手艺傍身,闲暇时,陈舜富就想做点其他东西,于是他想到江上的船,自此开始做船模。“一开始就随手一弄,后来就照着画册去做,每做一个就被家人没收一个。”他笑着回忆,如同大多写作业开小差的孩子一样,小时候的陈舜富也和父亲斗智斗勇过。
“等家人都去干活了,我就偷偷拿出来做。”就这样,他逐渐长大,木工手艺愈发纯熟,扎实的基础也在每天的“求艺”和“开小差”中建立起来。
如今回忆起孩童时光,陈舜富淡淡一笑:“那时候不觉得是在做什么‘大事’,只是手边有木料,心里装着船。没有图纸,没有师傅教,全凭印象和喜好琢磨着做,一点点削、一点点拼。虽然当时船做得粗糙,但我是越做越想做。”
立业成家 把心中的“船”藏进生活 家中五个孩子,陈舜富排行老四。兄弟姐妹陆续成家,家里许多事落到他头上,那时他刚过二十岁。他没有多讲,只是默默扛起责任,干活、挣钱、照顾家人。原先偷偷做的船在忙碌中被逐渐搁浅。
25岁那年,他进入纺织机械厂,从农民变为工人,用木工手艺谋生三十多载,并逐步奋斗成管理者,期间少有机会做出让他真正满意的作品。
“在厂里的那些年,实在太忙了,很难沉下心来做个像样的船。”那是一段“不由己”的时光,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加上他也已经成家,有了孩子,“那时候没想那么多,能忙过来就不错了,除了上班时间,业余时间我也到处接单赚外快。”陈舜富说。
想做船的念头没有断过,他有时候让工友帮忙画图纸,自己抽空打磨,“那时候一艘船做得断断续续,做得很不甘心。但我们木匠也要有工匠精神,不能因为这个耽误工作,自己的爱好只能先放在第二位。”陈舜富说道。
一心一意 日复一日做心中的船 陈舜富的灵感来自历史书和生活。有时他会去玩具店买模型成品,再回家等比放大。
他做过“红船”、明代福船,也复刻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及巡洋舰、乌槽船、盐船等。这项技艺,如今已成为椒江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他完成了50多个作品,一个作品常常需要大半年时间。
2015年12月,60岁的陈舜富退休,可以一心一意做船。“现在我快70了,好多人说我跟个小孩似的,有时陪孙辈去玩具店,顺手就买个船模照着做一艘。”
“这年纪该经历的都经历了,现在只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对他来说,做船不是手工,是修身养性。细节打磨得越久,他越觉得满足。他尤重选材,家中船模放了多年仍结构稳固,不惧潮湿与光照。“做得稳、放得久,才配得上传得下去。”
做船模,陈舜富不谈梦想,也不刻意坚持,只是凭心在做。不急不躁,把一件事做到底,把心思花在细节里。
在椒江,像陈舜富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他们安静地做事,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添上一笔厚重的底色。
来源:椒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