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袋、暖宝宝、取暖器……随着气温下降,人们穿上了厚衣服,拿出了诸多“压箱底”的取暖“神器”。这些“神器”中,有的靠化学反应发热,有的需要接通电源。市民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除了享受温暖,还应注意使用安全,规避火灾隐患。
事故时有发生,取暖“神器”成“凶器”
天气渐冷,不少市民用上了热水袋、电热毯来“暖被窝”。但是,这些在寒冬给人带来温暖的“神器”,一旦使用不当,或是产品质量不达标,很可能成为伤人的“凶器”。
近日,全国各地因为这些取暖“神器”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宁波象山的李阿姨在当地一家超市购买了一款注水式热水袋,使用了4天后,热水袋毫无征兆地破裂,严重烫伤了她的腹部和大腿。所幸,李阿姨的儿子听到呼喊后迅速赶到房间,将滚烫的热水袋移开,并帮助母亲对烫伤的部位进行了简单处理。
江苏盐城的周女士,在休息时直接把暖宝宝贴肚皮上,醒来时“感觉很烫”,把暖宝宝揭开后,连带着将皮肤都一起撕了下来。
广东珠海一居民住宅突发火灾,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据现场了解,起火场所为出租屋一楼,着火物为衣服、家私和杂物。起火原因是业主使用取暖器烘烤衣物,不慎引起火灾。
同样在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一小区居民楼发生火灾。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火势猛烈且不断有浓烟冒出,消防救援人员立即铺设水龙灭火扑救,约半小时后,明火被扑灭。起火原因初步认定为,取暖器烘烤引燃周边可燃物,最终原因有待下一步调查。
伤害不知不觉,使用取暖产品时需注意安全
“不论是用电的,或是无需通电的取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都应注意规范操作、安全使用。”台州消防提醒。
比如,冬天来了,又到了“围炉煮茶”的好时机,但在室内使用火炉有诸多注意事项。“炉具应从正规渠道购买,煤炉要安装烟筒,并保持烟筒结构严密和通风良好,防止漏烟、倒烟,伸出窗外的烟筒应该加装防风帽,开口处应该低于房檐。使用煤炭炉取暖的房间,最好安装一氧化碳警报器,并定期检查维护。”
还有,使用电暖器等高功耗的电器时,要选用带地线的三孔插座,最好使用带有过流保护装置的插线板。一定注意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等物品,以免起火。使用时,电暖器与沙发、窗帘、床单等的距离不能过近,以免引发火灾。与人体也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避免被烫伤。
另外,暖宝宝虽然不用通电,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低温烫伤。台州消防提醒,取暖用品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身体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最好不超过30分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瘫痪病人、老年人、婴幼儿以及远端肢体血运障碍者都不适宜长时间使用取暖用品。低温烫伤痛感虽不明显,但伤害深度大,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脱皮、发白。
发布消费警示,不要购买电极式热水袋
电热水袋和电暖手宝统称为储热式电热暖手器,因其使用方便,价格比较便宜、保暖效果好,深受市民喜爱,是非常普遍的日常消费品。然而,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选购不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隐患。
据介绍,市消保委在去年的消费监督过程中,发现2010年就禁止生产的电极式电热水袋,居然还在市场上出现。
目前,市场上的暖手器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外形多样。由于电热暖手器不属于CCC类产品,生产技术门槛低,一些无良厂家将粗制滥造的劣质产品、三无产品生产后流向市场,爆炸伤人和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日前,市消保委发出消费警示:不要购买电极式热水袋(暖手宝)。并提醒消费者,如果发现商家有售卖这类产品,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他们建议,消费者选购时可用手适当按压电热水袋,如果整个中间部位没有明显发热元件,里面是两节圆柱体,则为电极式,建议不要购买;如果明显摸到一个网状物体,那就是发热丝式;如果能摸到一块体积较大的U形、圆弧形管子的硬物则为电热管式,发热丝式和电热管式的产品可放心选购。
另外,消费者尽量不要选购需要自行注水的电暖手袋,如果水量控制不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来源:望潮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