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破解社区矫正对象、刑释人员就业难题,县司法局坚持“帮扶即矫治、就业促新生”理念,积极探索社会化帮教路径,联合6家爱心企业共建“就业帮扶基地”,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双轮驱动模式,帮助特殊群体顺利回归社会。今年以来,已提供17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举办2期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出“服刑期即实习期”过渡就业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政企联动聚合力 搭建就业“暖心桥”
针对矫正对象就业面临的“技能不足、渠道狭窄、社会歧视”三大痛点,县司法局主动对接本地用工需求稳定的优质企业。6家爱心企业涵盖制造业、药业、服务业等领域,特别开发操作工、仓储管理等低门槛、高包容性岗位。在近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32名矫正对象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技能培训强内功 铺就回归“快车道”
坚持“授人以渔”理念,建立“需求调研+定制课程+考证推荐”全链条培训机制。更创新推出“以工代训”模式,组织学员参与爱心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曾因冲动犯罪的小王通过电工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现已成为某物业公司技术骨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再也不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
创新“实习期”模式 打通矫正“最后一公里”
突破性实施“服刑期即实习期”预就业计划,筛选表现良好的刑释人员进入合作企业跟岗实习,司法所干警与企业导师“双帮教”期间同步开展法治教育、心理疏导。目前已有5名参与该计划的刑释人员实现“出监即就业”,再犯罪率为零。某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些员工格外珍惜工作机会,稳定性反而高于普通员工。”
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扩大帮扶基地覆盖面,逐步构建“技能提升—稳定就业—社会融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此举不仅有效降低重新犯罪率,更为破解特殊群体社会融入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县域方案”。
来源:台州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