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们等你立功授奖归来,大家庭齐聚三门老家!”这是郑士波发给家中“老幺”郑凯轩的微信。3月5日,在清华大学就读大三的郑凯轩,正式前往北京人武部报到,成了一名“新兵蛋子”。而在他们家,郑士波等五位兄长都当过兵。至此,三门县亭旁镇老郑家,六子皆从军。

郑士波(左一)、郑凯轩和奶奶金金珠在一起
“弃笔从戎”,已成为这一家子的传统,而根源上,要追溯到他们的曾外祖父这一代。
“曾外公是烈士。”郑士波告诉记者,“爷爷走得早,我们一大家子都是奶奶带出来的,从小听她讲曾外公的故事,深受影响。”
郑士波的曾外祖父叫金贤俭,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三门县亭旁区委联络员。1948年,在敌人的一次围剿中,为掩护驻扎三门亭旁山区的游击队撤离,金贤俭牺牲在海游镇千井潭。长于革命老区亭旁,兄弟们身边,尊崇烈士、善待烈士后人的氛围浓厚。

郑士波的曾外公金贤俭的烈士证明书
“每年都要为烈士扫墓,同学中,像我们这样的烈士家属不在少数。”郑士波是兄弟里的老大,也是第一个从军的,“像曾外公一样保家卫国的念头,应该说早已经植入我的内心。到了高中,开始变得确定起来。”
郑士波回忆,高二时,身边的同学常常开玩笑,说他会当兵,“谁知大学就真的去了”。

穿着军装的郑士波
在浙江省军区四年,郑士波连续两年拿过优秀士兵,得过嘉奖,立过三等功。逢年过节,他会跟兄弟们讲部队里的故事,分享他作为一个兵的骄傲。很快,老二杨天越和老三周成相在同一年里,分别前往宁波和杭州当兵,杨天越甚至在部队待了12年。数年后,老四杨天书和老五何一帆也相继入伍。算上郑凯轩,上一代两兄弟四姐妹,每个家庭都出了一名男丁当兵。
令郑士波感慨的是,兄弟们全都是自发从军。长辈们从未主动要求,但对于孩子们的选择,始终支持。

郑凯轩临行前,郑士波发给他的微信
成了军人,兄弟们更有共同语言。当兵对人的磨砺,在部队里的成长,集体荣誉感……一旦碰面,大伙儿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当兵后悔2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是军营里的老话。”郑士波动容地说,“如果可以,我想让女儿和儿子将来也从军,走一遍父辈走过的路。”
受到兄长们的影响,即使就读于清华名校,老六郑凯轩始终放不下“军人”梦,直到今年终于入伍。出发前,他穿上军装拍照,第一时间将照片发到家族微信群。他的脸上,满是自豪和欣喜。
穿上军装的郑凯轩(左三)和同学在一起
来源:望潮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