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唱起这首童谣,总有些模模糊糊的美好回忆,那是和月亮有关的童年以及中秋习俗,不知道已经长大的小伙伴们还记得多少?
小时候,总喜欢指着月亮问问题。老妈总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小心天狗会把你的耳朵吃掉,当时可是吓得赶紧捂住耳朵。
小时候,老妈常说,月亮上有嫦娥和玉兔,便经常抬头望月亮,总感觉好像真的能看到些什么,比如兔子在上面奔跑……
小时候,最喜欢一家人一起去外婆家过中秋,厨房里摊了麦油脂,虾、红烧肉、土豆丝、鸡蛋丝儿……各种馅料的香味飘出来老远,在开饭之前,却只能盯着直吞口水。
对于台州人来说,八月十六才是真正的中秋节。
说起来,原因版本众多,形形色色的典故有十个以上——
版本一
当年朱元璋起义,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传送到各地军中。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信使走到台州时已是八月十六了。不过阴差阳错,起义还是成功了,朱元璋高兴地将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群臣,所以台州人中秋节索性就过八月十六中秋节了。
版本二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台州人方国珍起兵反元割据台州,百姓安居乐业。台州百姓原先中秋节吃荤腥月饼,而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只吃素,方国珍因此把自家的中秋节定在了八月十六。这份孝心感动了百姓,于是大家把中秋也改在了十六。
版本三
也有说是因为明朝嘉靖年间的状元郎——临海人秦鸣雷。原因和方国珍类似,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换了一下。秦鸣雷自幼父母早亡,靠伯父母抚养长大,他对伯母极为尊敬孝顺。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吃素,秦状元不忍让她空度佳节,特将中秋推迟一天。
版本四
台州沿海一带则信“传说是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版本五
清光绪《黄岩县志》载,日期尾数三、六、九是赶集的日子,便于购备过节物品,故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比较合理的解释之一,是台州民间受佛教教义长期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唐末,民间无比兴盛的佛教却为统治阶级所不容。五代期间,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而此时,台州所属地吴越国国王却是虔诚的居士,这边风光独好。
因此,大量北方僧人南迁,江南佛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佛家一些教义的影响也深入民间。再加上方国珍等台州统治者的亲属笃信佛教。在这种情况下,初一、十五吃素无形中成了惯例,久之,老百姓在节日中不觉间避开初一、十五,中秋节滞后一天,也就成了共识。
与中秋有关的台州习俗,你知多少?
每逢中秋,温岭太平、新河等老市镇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人们会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和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
台州部分地方的风俗是男不拜月,所以点香拜月悄悄许愿均为女性的事;而温岭松门居民多在往东门外招宝山观海潮,颇似钱塘江观大潮。
台州过中秋,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回丈母娘家(俗称送老丈人)。一般选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带着月饼、猪蹄等回到娘家,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
此外,食鸭煨芋头也是台州特殊的中秋习俗。温岭俗语:“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鸭老鸭芋头梗。”将鸭与芋头煨嫩,是家家必有的节日食物。临海的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惯,而且必须放在中秋节当天中午食用,另外,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习俗。
中秋于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有着特别温暖的含义。那皎洁的月光,总能照亮或让人忆起一段回家的路。长大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圈子,因为工作或是学习,亦或是跟许久未见的好友见面,于是一家人的中秋,变成了两个人的中秋。长大以后,我们跨过山河大海,也走过人山人海,才发现外面的月亮总没有家乡美。忽然懂了中秋节的意义。不是吃了多少月饼,而是,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赏赏月,吃吃月饼和麦油脂,聊聊工作,聊聊感情,聊聊生活,那就是幸福的时光啊!
来源:魅力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