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兽归笼”没多久,一条事关小学生作业的帖子登上热搜,网友吵翻。上周,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发出一纸通知,宣布本学期启用作业“九点熔断机制”。顾名思义,超过晚上九点无条件停止作业,未完成的隔天也不用补做,旨在保障学生充足睡眠。
落实“双减”,学校想办法动真格,引来不少家长点赞,认为该机制很人性化,可以让孩子早点睡觉。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造成孩子拖延时间、“摸鱼”写作业?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保证小学生的睡眠休息很重要,倘若睡眠不足,第二天无精打采,学习效率效果都大打折扣,学生还会对作业产生反感。由此可见,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不仅是人性化的,更是科学化的。

事实上,为帮助孩子打赢作业睡眠争夺战,我市早在2021年就出台《台州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等五项管理的落实。
客观来看,“双减”落地后,学校严控作业量,只要合理安排时间、保障效率,多数孩子都能按时完成。之所以拖到很晚,或是学习习惯出了问题,或是为了完成家长额外布置的作业。一旦家长认准了“堤内损失堤外补”,逼孩子陷入“题山卷海”,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形式主义,发挥不出成效。
作业是必要的,但作业不是万能的。家长们是时候转变思维,根据孩子学习情况,帮助他们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方案,激发他们渴望获得知识的意愿与热情,而不是不分昼夜热衷“鸡娃”,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疲倦,反而影响学习效率,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少玩手机游戏,多强身健体,学会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源头上,学校不仅要精简作业总量,还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绍兴有位语文老师曾给全班44位同学布置了44份不一样的作业,拿到“私人订制”作业的孩子,就像收到一份精心设计的礼物。就小学阶段而言,培养学习兴趣,留住学好的动力,远比埋头作业更有意义,也才能彻底治愈某些孩子的拖延症,甚至厌学情绪。
作业“熔断机制”,目前只是少数学校的一种尝试。如何保证更有利、更有效地实施,有赖于学校、家长、学生的密切配合和高度重视,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再对症下药。期待,让孩子们走出“困”境的同时,也能让每一位家长睡得安稳,这才是“双减”的应有之义。
来源:望潮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