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在临海市灵湖景区里,一艘艘小渔船漂在湖面上,渔工们站在船上撒网,正式拉开了今年灵湖冬捕的序幕。
时隔3年,这是景区再次开启的新一轮“冬捕季”。25日是布网作业首日,预计于2025年新年第一天,正式开启捕鱼作业,将持续至明年1月下旬。
计划捕捞10万斤,最多的是白鲢 灵湖景区位于临海市城区中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区,景区面积达4.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到4米,水质常年维持在2类水标准。
灵湖,即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又是一个大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区。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平原,地势低洼。由于临海处于台风多发区域,每逢台风季节,当灵江上游天台、仙居两县的洪水和涨潮相遇时,临海市区和大田平原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素有“天仙配,大田汇”之说。
为了治水,解决内涝问题,2003年灵湖景区工程开工,是具有分洪、滞洪、排涝等功能的水利工程。2007年灵湖湖面开挖,对港湾河道截弯取直,使大田平原排涝能力达20年一遇标准,最大限度消除水患。
灵湖是台州最大的生态人工湖,民间有“小西湖”美称,白鹭、灰鹭、野鸭等多种鸟类,鲢鱼、鳙鱼、草鱼等大小鱼类,在景区内繁衍生息。近年来,随着鱼类数量急剧增加,对灵湖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今年10月13日,渔业、水产专家对灵湖景区进行实地踏勘论证。经现场取样分析,专家认为灵湖现有花鲢、白鲢渔业资源较丰富,应适当捕捞。”临海市灵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丹平介绍,为了更好调节灵湖水质,本次冬捕计划捕捞总量为10万斤,其中白鲢不少于5万斤,捕捞时间在三个月内完成。
捕捞形式绿色生态,目前正在布网 12月25日是布网作业首日,3艘小渔船已经下湖开工撒网。
只见渔船上,渔工们弯着腰双手交替着把网放到水里。“我们现在放的是刺网,这是一种尼龙材质的网,鱼儿看到这种网就会转身游走,为了把鱼赶跑,之后再把拦网放下去,不让鱼游回去。”现场布网作业的负责人李加永说,元旦前,他们将完成布网作业,用来装鱼的船也已经准备进场了。
据了解,自2007年灵湖正式开湖以来,每年都会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一次鱼苗投放。通过增殖放流,来实现以鱼养水、以鱼活水、以鱼净水。为了保护灵湖水质,保持水生态平衡,根据科学预判,3年左右会进行一次适当捕捞。
此次捕捞作业的形式也是绿色生态,以圈赶的方式赶鱼入网,由渔民泛舟去捞鱼,再通过渔船把鱼运上岸。
灵湖开湖以来的首次冬捕是在2021年,开捕首日就捕捞了1万多斤的肥美鱼儿,条条不下5斤重。
林丹平表示,根据专家建议,捕捞网间隔要控制在14厘米以内,捕捞网规格比首次冬捕要小,预计本次捕捞上来的鱼个头也会小一点。
元旦正式开捕,渔获将销售、赠送 此次灵湖冬捕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开启收网,捕捞作业将持续至1月下旬。
回顾2021年的灵湖首次冬捕,场面十分热闹,现场有不少人围观,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不少暖意。开捕首日进行了3次捕捞,总捕捞量为1万多斤,最大的鱼重达三四十斤。
此次冬捕首日正值元旦假期,预计灵湖景区又将迎来众人围观“鲤鱼跃龙门”的欢腾喜庆景象。
灵湖景区在此温馨提醒,在捕鱼作业期间,前来观看的市民、游客请注意自身安全。
此次冬捕收获的鱼儿,将去往何方?
从事渔网生意多年的李加永表示,他拿下了此次灵湖冬捕的公开招投标,整个冬捕作业包括布网作业、捕捞作业,以及后续销售也由他们负责。根据计划捕捞总量,他们将分批进行捕捞、销售,保证鱼儿鲜活,“目前有一部分订单已经提前联系好,主要走国内销售的渠道,考虑到运输成本,我们将大个的鱼销往北方,小个的鱼销往本地批发市场。1月8日左右,计划在灵湖附近设立一个临时零售点,方便市民前来选购。”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此次冬捕的渔获,会免费赠送给当地的养老院、残疾人学校、福利院等福利机构。
来源:望潮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