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3点半,台州市中医院对面的小公园里,20多位环卫工人用粗糙的手接过“爱心面包”与矿泉水,笑容从淌着汗的脸上绽放。“一年能吃四五次”“有时在江滨公园,有时在花园新村”……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无数个温暖瞬间。
“我们要像礼物一样出现在别人的生命里。”春雨公益创始人王炳华的这句话,是一场持续4年多公益行动的注脚。1400多个日夜,10万余份面包从爱心店铺出发,抵达需要的人手中,让善意成为这座城市的日常风景。
一念起:从几人微光到三百人火炬
2021年一个清晨,王炳华晨跑时看到环卫工人顶着寒风清扫街道,“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干活。”这个念头一起就化成了行动,他找到“朱莉的厨房”负责人朱静,提议回收余量面包,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几个人、一家店,开启了面包的温暖流转。
最初的行动很朴素,每天收集面包店当日未售完的面包,再一一送到环卫工人手中。渐渐地,越来越多人被这份善意打动:有人主动加入配送队伍,更多面包店参与合作,项目也从“爱心面包”正式更名为“面包雷锋”。
如今,队伍已壮大到300多人的稳定志愿者团队,临时参与的爱心人士不计其数;合作的爱心商家也从1家发展到5个品牌、15家门店,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城的“面包补给网”。木子木水负责人张慧的想法很简单:“食物不要浪费了。”“面包雷锋”就是最好的途径。
“面包雷锋”群里,每天都在上演热闹的“取-送-写-评”:志愿者接龙报名、爱心商家报面包情况、分享送面包的照片、写下公益日记,还会互相点评鼓励。
截至8月29日,1655期日记里没有惊天大事,只有“看到他们的笑脸,心里也亮堂”之类小事。平凡又细碎的文字,却让善意传递,凝聚成“抱团取暖”的力量。
“这不是临时活动,是每天早晚的坚持,聚众才能行得远。”王炳华的目标很坚定:“面包雷锋”要走满十年。
一人行:一辆残疾车推出千般暖
8月28日下午2点,烈日炙烤着路面,“面包雷锋”志愿者徐从良开着残疾车穿梭在街巷——他要先去3家店取面包,再送到环卫工人手中,还不忘带上矿泉水。腿脚不便的他,两年间已送面包223次,成了团队里送达次数最多的“面包大哥”。
徐从良的配送范围格外特殊:残疾人之家、偏远养老院等。“周边有人送,远的我来跑。”他的残疾车车轮,不仅碾过椒江的章安、前所、葭沚,还延伸到临海、三门、温岭等地。
有人问他就为了几个面包跑这么远值不值,他说:“正因为偏远,他们才难尝到面包,多跑点路不算啥。”
去年一个夜晚,他10点半才取到面包,返程时残疾车突发故障。“面包不能砸我手上。”他咬着牙,推着几百斤重的车走了4个多小时,凌晨2点才到家,倒沙发上就睡了。第二天修好车后,他依旧准时把面包送到目的地。
“台州有165个残疾人之家,要让他们都尝一尝这爱心面包的滋味。”这是徐从良的心愿,也是300多位志愿者的共同初心。
一路行:从面包流转到城市文明IP
“公益不是一阵风,长久做才有价值。”4年来,“面包雷锋”的温暖版图不断扩大:受益群体从环卫工人延伸到残疾人、保安、敬老院老人、夜班医护与民警……
服务内容也不止于送面包——今年夏天,他们联合药店在面包中附上防暑药品,还为合作商家颁发荣誉证书,让善意被看见、被尊重。
随着关注增多,这场从一块面包起步的公益,渐渐成了椒江文明的IP,成了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一个面包温暖一座城”不再是口号,而是志愿者们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是人与城市的温暖共生。这也成为全国学写《雷锋日记》,坚持最长久、人数参与最多的一个项目。
王炳华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正琢磨着让“面包雷锋”项目更规范、更固定,不仅要实现“十年行”的目标,更想把模式复制推广,打造成全国性公益品牌。“让全国有需要的人都吃到爱心面包,让每一份食物都发挥最大价值。”
夜幕降临,载着面包的车辆穿梭在台州街巷,这份有温度的“礼物”,正向着需要它的人,继续出发。
来源:椒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