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寻找台州网红乡村”
我们来到了“古代的台州府中心”章安古街
▼
章安,一个有着美好象征意义的地名,从千年的时光隧道中穿越而来,从盛极一时的古代台州府中心,到如今新府城治下的一个街道,斗转星移之间,换了角色。历史从这里走出,向未来走去。
西汉回浦章安古治示意图
章安是古代台州最早的郡县治所,也是台州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于章安置回浦乡,属会稽郡。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回浦乡建回浦县,并将会稽郡东部都尉的治所迁到回浦。“回浦”一词是因水而得名,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流,在章安回环旋转注入椒江。
▲汉章帝元和四年(公元87年)七月,改元章和,并将回浦县改名章安县,以新年号更改地名图吉利,取“章治久安”之意,章安地名就这样产生了,并延续至今。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临海郡,合并5县为临海县,新的临海县治(地方政府所在地)章安。
▲隋文帝十一年(公元591年),县治从章安迁到今临海城关。从此,章安远离了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临海。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章安县并入临海县,章安作为县级区划(共历时538年)不复存在,由原来的浙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演变为临海县的章安古镇,章安镇一名延续千余年直到清末。
让章安在全国出名的,还得归功于三位历史人物,孙权、卫温、诸葛直。三国时期的章安成为东南沿海的重镇和军事要塞,章安港是海口航运的一方要津。
公元230年,在魏蜀吴三国竞争统一的重要时刻,孙权为实现“普天一统,开拓海疆”,派大将卫温、诸葛直带领一万多人远航台湾。后来士兵因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只剩下千余人回国。
半年后,卫温、诸葛直被判定为徒劳无功、劳民伤财,押赴刑场,斩首示众。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发现夷洲台湾的人,生命就此划上句号,不禁令人唏嘘不而已。
卫温、诸葛直首航台湾作为一次军事行动是失败的,但从政治层面来分析,其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这是我国历史上大陆与台湾之间大规模交往的第一次记录,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远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
这一事件,比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1260多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台州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浙江省政府、台州市政府与台湾相关部门均会不定期地纪念卫温远航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这让章安声名远扬。
在椒江南岸的水产码头往北眺望,可以看到一座海拔并不高的小山,名叫金鳌山,金鳌山因为宋高宗赵构、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到访名震椒江,1994年被列为椒江文物保护点。
赵构虽然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但他并不像历史上各朝开国皇帝那样,满怀治国抱负;虽然他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却没有把这种才华放在治国之上;在和金对峙的局面中,始终采取投降、议和政策,是一个十足的“跑路皇帝”。
既使在岳飞抗金中,南宋作为战胜国,软弱的宋高宗却主动向金议和,连下12道金牌,迫使岳飞班师回朝。从来都是藩国向中国称臣纳贡的历史,在赵构这里被翻转,这是前所未有的民族耻辱。
从1127年即位至1130年的四年时间,赵构基本上是在逃亡和恐惧中度过的。1129年三月至1130年,赵构一路南逃,先后逃到扬州、镇江、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定海、昌国(今象山)。1130年正月初三早晨,赵构泊舟金鳌山下直至十八日。
在金鳌山上的庙宇的屋顶上,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野兽,个个面部表情突出,或怒吼,或咆哮,仿佛在为南宋这段耻辱的历史作控诉。
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像
在赵构登金鳌山一百四十六年后的又一个正月,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从海上来到了金鳌山,并作下一首《入浙东》: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
苟安的南宋朝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就没有舒坦过,金鳌山就像是一个见证人。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天子”赵构曾经驻跸金鳌山及留下那些闲闻逸事时,不应忘记这段沉重的民族屈辱史。
从金鳌山下来,沿着金鳌街一直往北走到尽头,再往西走100米左右,便到了章安老街。和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开发的老街一样,章安老街显得很冷清,大多数房子都是大门紧闭的,留下来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见到。
章安桥也是老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东西横跨回浦,连接章安古街。始建于西汉,原为木桥,桥栏红漆,故又称赤栏桥。《临海县志》记载:桥初建时,其上有楼,东西有亭。晋时成公绥为章安令,曾登赤栏桥,望江作《云赋》。
现存的桥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三孔石拱桥,左右各望柱10个,柱头雕饰狮、猴及莲花,栏板浮雕花鸟虫鱼等。桥西端与祠山庙相接,庙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
章安老街东西走向,长近700米,横穿章安两个最大的村回浦村和华景村,共有木结构的房子300多间,包含清末、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
狭长幽深的街两旁,民居粉墙黛瓦,清代的店铺依稀隐露老字号的匾字招牌。赤栏桥、祠山庙、叶氏宗祠、林氏贞节坊、方隆盛药铺、黄裕泰当铺、武进士蔡殿魁故居、叶氏染坊等古老的文化遗存史迹,无不展示古章安光辉历史的一页。
方隆盛药店建于清光绪年间,是老街里惟一一家还在营业的老字号,如今这家药店也与时俱进,支付方式采用了微信和支付宝等网络技术。听村民们介绍,虽然这家店铺比较偏,但是来买药的人络绎不绝,就连涌泉的村民也会过来买。
老街的节奏是一种慢生活,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困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醒来时喝口茶,到了饭点就到菜园里摘菜、做饭,炊烟起是新的一天,电灯亮是一天的结束,周而复始,随时光慢慢老去。
节假日是老街人气最旺的时候,不仅子女们会回家看望父母,街坊邻居也会相互串门,一起包青团、粽子,这时候老街便多了些寒暄和欢声笑语,也多了些人情味儿。
老街人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老,但总有一些人难以割舍这片热土,比如老匠人们。今年70岁的何如田就是一名打秤的老匠人,26岁开始学打秤,至今年已经打了44年。
据老何回忆,以前老街人气十分旺盛,两边道板上到处是摊位,几乎什么都能够买到,两边店铺的生意也是十分火爆,一到集市,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直到章安的景浦街开辟出来后,人潮也跟着拥向交通方便、道路宽敞的新街,道路狭窄的章安老街便日渐衰弱下来。
那时候电子秤还没有发明出来,来找他打秤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而如今电子秤成了买卖中称重的宠儿,使用传统秤的便十分稀少。
老何也就把打秤当成一种业余爱好,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用打秤来打发自己的剩余时光。即便他的秤无人问津,也要做这件事,因为这使他充实。
↑蜡壶店
老行当、老手艺人、老街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我们渐行渐远,而章安的历史就像一坛埋藏在地下的老酒,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变得愈发的醇厚。
台州城市网《寻找台州网红乡村》系列
文字资料来源微椒江
寻找台州网红乡村
指导单位: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台州市委网信办、台州市网络文化协会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委宣传部(网信办)
承办单位:台州城市网
特别支持: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台州银行、碧桂园浙东区域

点击获取链接
推荐你心目中的网红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