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寻找台州网红乡村”,我们“漂洋过海”,来到位于大陈岛上的梅花湾村。
离港29海里外的梅花湾村,是大陈岛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在乘风破浪中一路“翻江倒海”的胃,在踏上码头的那一刻,瞬间变得踏实清爽了。极目远眺,天水一色的东海,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美好,海浪慵懒得拍打着礁石,发出有节律的沙沙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海风中夹杂着淡淡的鱼腥味,那是海岛独有的味道。
上了码头,转个弯,就能看到整个梅花湾,三三两两的渔船停靠在里面,伴着轻微的海浪悠闲的微摇着。现在不是海鲜旺季,湾上人并不多,偶有几户人家的门口,晒着渔获:虾干、鳗鱼干、黄鱼鲞,慢悠悠得“享受”着阳光的恩赐,就像这岛上的生活,悠闲自在。远处的灯塔,古时为海上的人们指明方向,带去希望。现在,则成为梅花湾畔屹立不变的“爱”,静静得守护着岛上这片宁静祥和的时光。
梅花湾村位于下大陈,村里常驻人口不多,整个梅花湾村只有375户,915人,且以老人居多。湾畔的港边路,是梅花湾村人口和配套设施最齐集的地方。路面由原先的堤坝改建而成,一侧的坝上种有海岛特有的芙蓉菊,犹如一朵朵花冠,装点着梅花湾。
梅花湾村有着丰厚的人文景观:台胞文史馆、蒋经国故居,以及地质公园展厅等等,诉说着梅花湾的历史变迁。在大陈党群服务中心,感受大陈垦荒精神的质朴坚韧。在29海狸,体验远离喧嚣的海岛式浪漫生活。
经过整修的台胞文史馆内,详尽得陈列着与大陈岛有关的历史资料。
出了文史馆,就是大陈岛老街,在港边路修建之前,老街是大陈岛最繁华所在,石头和石板铺成的老街,顺着岛上的地势,蜿蜒向上,两旁装点的绿植小品,让老街多出几分文艺气息。
岛上的蒋经国故居,是当时保存最好的老房子。如今,故居内陈列的硬笔书法碑林,向世人诉说与大陈岛的丝丝情缘。
党群服务中心是岛上党员和群众、游客休憩的场所,乏了的时候,游客可以在这里,喝喝茶,看看书,感受垦荒精神,追忆垦荒岁月。同时,这里也是岛上的一站式办事服务场所,“渔小二”、“游小二”、“店小二”会贴心为你解决各种烦恼。
当然,到了大陈岛,吃海鲜是必不可少的项目,29海狸音乐餐厅,让吃海鲜也变得文艺,也让这座静谧的小岛,多了一些年轻动感的因子。
60多年前,国名党撤离大陆时,带走了岛上几乎所有的岛民。响应中央号召,首批227名温州青年登上荒无人烟的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此后,一批又一批垦荒队员陆续登岛垦荒。
一代又一代垦荒队员的艰苦付出,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将这座小岛,变成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现如今,新时代的“垦荒人”在垦荒精神的指引下,为大陈岛续写新的辉煌。王海强就是其中一位。
王海强是大陈岛上土生土长的“垦荒二代”,也是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大陈供电所的所长。扎根海岛19年,他被岛上的居民称为大陈岛的“活地图”,岛上的各条供电线路,他都一清二楚。
大陈岛作为偏居一隅的岛屿,它的供电难度,都因岛屿特殊的自然特性,增加不少。盐雾、台风、藤蔓缠绕,都成为海岛电网的“天敌”。构建防风铁三角、提升线路绝缘等级,设计防缠绕装置,各种应对办法在反复试验中产生。其中,王海强发明的“风趋式防缠绕装置”还获得了2015年度浙江省QC成果一等奖。
经历过这一系列的电网改造,目前大陈岛的电力系统越来越稳定,电能质量也越来越高,不仅能保障岛上用电,现在岛上的风力资源还能反哺陆上,这是10年前大陈人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变为了现实。而这背后,是电力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不管风霜雨雪、风吹日晒,他们始终坚持在一线,保供电、促发展。
随着大陈岛旅游业的发展,他们又对供电管网进行升级改造,让电力融入环境,维护景区的整体美感。房前屋后的供电线路,被套上安全管道,“穿上”与建筑物匹配的“外衣”。主街上,大量线路进行“迁移”,或转为电缆入地,或沿着居住区外围而设,在保证供电的基础上,为游客呈现大陈岛最美的一面。
目前,轮渡是到达大陈岛唯一的交通方式,从椒江出发,快船80分钟就能到达大陈岛。随着岛上旅游业的发展,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愈加完善。想体验海岛风情的小伙伴,不妨选个天高云淡的日子,去梅花湾逛逛。
|